找到相关内容173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生命、寿命与慧命

    藏的业力种子有善恶好丑的关系,而有六道苦乐天渊的结果。虽然,一般人仅凭眼见耳闻的官感知识,无法理解此作为人类精神主体、万物生因的八识心王,所含藏善恶业种的微妙关系,而不肯信受三世生命延续之说,但三世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252343696.html
  • 以现象学方法分析佛教中观学到唯识学的过渡

    自性,《中论?观业品》说:“诸业本不生,以无自性故,诸业亦不失,以其不生故”。这样,无自性的业造成之后到感果之前完全可以自类相续而不断,无需他物任持业种。这是中观学所谓业灭...

    李四龙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34144482.html
  • 浅析唯识学——心识与中道义

    就是依这阿赖耶识而相续不断,因上赖耶便成了种子的住所。除阿赖耶识外,没有其它法能够持种不散。何以见得?  如在五位百法中,色法不能持种,假如色法能持种,那生无色界的有情他的业种就没有法摄持。不相应行法...

    圆悟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24649714.html
  • 佛陀的教法──四圣谛

    五官四肢),意等六种感觉器官,又可名为六根。因为一切善恶行为的造作和感受,均系由此六种官能为媒介,而达于心体,成为业因业种,或苦因苦种,所以名为六入,意为诸业的六个入口。(6)触(spars'a)──此为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45352587.html
  • 从唯识认识论看现象学的意向性构成理论

    库, “种子”与阿赖耶识是不即不离关系, “种子”离识别无自体,而“种子”又为阿赖耶识之相分。识之功能为业识,业本身是一种力能,是心力能,业力以思为体,业能助名言种子(概念符号信息)起现行,故业种...

    徐湘霖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544961710.html
  • 论《宗镜录》以一心为宗的理论旨趣

    种种颠倒,业种自然”,“皆由不知二种根本”,“一者,无始生死根本……二者,无始菩提涅槃”。  释曰,此二种根本,即真妄二心。一者,无始生死根本  者,即根本无明。此是妄心,最初迷一法界,不觉忽起而有 ...

    杨 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321865738.html
  • 业因果报定律

    喀巴大师显密修行次第科颂’)如果业力因果决定不可转、消,则具有无量善恶业种的众生,只能是业果相续、生死不休了,难以摆脱业力的束缚,至多只能行善生于人天,报尽还堕,难有横渡生死之流、到达涅槃彼岸的可能性...

    佛 日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94768606.html
  • 论佛教解决人类问题的方法

    的「起业相」,业种不失,缘起无尽,因果循环给人类自身带来相应的苦果之  报的「业系苦相」。  这整个过程的循环不已,便是人类之所以有问题的源头,在佛教讲便是无明妄  想的作用,由此答案便出来了——人类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540969906.html
  • 澄清知识分子对因果学说的谬解

    结实的历程,将它原有的本能一一搬演出来,所不同的是,稻子如不善予保存,它会坏烂,然而第八识中的业种,在未受果报之前却永远不会坏烂。此外,由于人在离开躯壳肉体时,第八识是最后离去,将来转生投胎时,却是第八...

    云鹤教授 著

    |因果|教育|文化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8/05/203817835.html
  • 占察善恶业报经讲记⑶

    何等为三,一者,轮相能示宿世所作善恶业种差别,其轮有十。二者,轮相能示宿世集业久近,所作强弱大小差别,其轮有三。三者,轮相能示三世中受报差别,其轮有六。   过去所做的善恶业种是种子,现在是现行。...

    梦参法师

    地藏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5/09/215446908.html